PLC 梯形图编程需遵循一系列规则,这些规则基于继电器控制电路的逻辑习惯,同时结合 PLC 的扫描工作原理,确保程序逻辑清晰、运行可靠。以下是梯形图编程的核心基本规则,涵盖图形结构、元件使用、逻辑关系、程序优化等方面,适用于三菱、西门子、施耐德等主流 PLC 品牌。
左右母线为逻辑电源梯形图左侧为 “左母线”(逻辑 “1”,高电平),右侧为 “右母线”(逻辑 “0”,低电平),所有逻辑电路必须连接在两条母线之间,电流从左母线经触点流向线圈,最终到右母线(实际为 PLC 内部逻辑运算,非真实电流)。
触点与线圈的位置固定
触点(常开 / 常闭)只能放在线圈左侧,作为逻辑条件(控制线圈是否得电)。
线圈必须放在逻辑行的最右侧,且不能直接接左母线(需经触点控制)。
禁止:线圈左侧无触点(无条件输出);线圈右侧再接触点或线圈(逻辑无效,PLC 不识别)。
逻辑行的 “水平连贯性”每个逻辑行(网络)必须从左母线开始,水平向右延伸,触点和线圈依次串联,不允许垂直分支(“分叉”)或 “孤岛”(脱离母线的独立电路)。
输入 / 输出元件的唯一性
内部元件的合理使用
定时器 / 计数器的线圈只能出现一次(多次调用会导致计时 / 计数混乱)。
特殊辅助继电器(如三菱的 M8000(运行监控)、M8002(初始化脉冲))有固定功能,不可随意用作普通继电器。
辅助继电器(M)、定时器(T)、计数器(C)的触点可多次使用,但需注意:
线圈类型的输出限制
串联表示 “与” 逻辑,并联表示 “或” 逻辑
复杂逻辑的 “先并后串” 或 “先串后并”
先将 “与逻辑” 的触点串联,再与其他 “与逻辑” 并联(先串后并)。
先将 “或逻辑” 的触点并联,再与其他 “或逻辑” 串联(先并后串)。
当逻辑同时包含串联和并联时,需明确运算优先级:
示例:实现 “(X0 与 X1)或(X2 与 X3)”→ 先串联 X0-X1、X2-X3,再将两个串联支路并联。
禁止 “双线圈输出” 与 “矛盾逻辑”
按 “功能分区” 编写程序将程序划分为多个逻辑块(网络),每个块实现一个独立功能(如启动停止逻辑、延时控制、报警处理),并添加注释(如 “电机自锁回路”“急停保护”)。
程序执行顺序与扫描周期PLC 按 “从上到下、从左到右” 的顺序扫描梯形图,先执行的逻辑可能影响后执行的逻辑(如前序逻辑的输出线圈触点,在后序逻辑中作为条件)。
线圈输出的 “即时性” 与 “滞后性”
定时器 / 计数器的正确使用
安全电路的 “硬软结合”
避免 “无限循环” 与 “资源浪费”
| 错误示例(违反规则) | 规范示例(符合规则) | 错误原因分析 |
|---|

| 
| 线圈直接接左母线,导致无条件输出(始终 ON) |

| 
| 同一 Y0 两次输出,逻辑冲突(后一次覆盖前一次) |

| 
| 垂直分支导致 PLC 无法正确扫描逻辑路径 |
PLC 梯形图编程的核心规则可概括为:“母线为界,左触右圈;串与并或,逻辑清晰;元件唯一,安全优先”。遵循这些规则不仅能保证程序正确运行,还能提高可读性和可维护性。实际编程时,需结合 PLC 品牌的特殊指令(如西门子的 “能流” 概念、三菱的 “步进指令”)灵活应用,但基本逻辑规则具有通用性,是入门和进阶的基础。